Search

為《#火神的眼淚》完整寫了一篇文章,是十集從頭到尾觀賞後的整體感受,好的或不足的我們都去討論,才能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為《#火神的眼淚》完整寫了一篇文章,是十集從頭到尾觀賞後的整體感受,好的或不足的我們都去討論,才能看到更多元也更成熟的臺灣影視作品誕生。此齣職人劇無疑於疫情最嚴峻的時刻真正引領了主流話題,再度拓展本土戲劇的廣度與深度,不僅映照現實、敢於批判、直面社會議題、還針砭官僚體制,這都是過去鮮少有投資方與製作公司願意放膽嘗試的類型。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故事會成形,都有其契機。冥冥之中牽引導演蔡銀娟一頭栽入消防員的世界,導火線就是 2015 年在十分鐘之內造成六名消防隊員罹難的新屋保齡球館大火,導演深入了解才發覺,其實台灣近二十年來高居不下的消防員殉職率是何等驚人。我們都知道,真正的英雄不會身著披風,但這也是《火神的眼淚》所叩問的 ── 一般人口中的「打火英雄」,真的被認知為所謂的「英雄」嗎?
⠀⠀⠀⠀⠀
首集開端就是祝融肆虐民宅,緊緊揪住觀眾的目光,同安消防隊全副武裝各司其職,於濃煙滿布的舊大樓衝鋒陷陣,圍觀民眾有的只為看熱鬧,有的外行指導內行,導致衝突、滅火、救人同時上演,好不容易火勢撲滅,灰頭土臉的消防員才露出疲倦的笑容,事情卻並未因此落幕。也是看到後來才發覺,此為整齣劇集最關鍵的一場戲,迅速交代每一個人物的性格,各自的理念及困境;更像在無意間點燃的火種,不知不覺,心魔於四位核心角色的身後愈燒愈烈,等待著一一將他們吞噬殆盡。
⠀⠀⠀⠀⠀
故事盡頭,沒有皆大歡喜,也並未讓所有死結迎刃而解,還有各自的生命課題需要長期抗戰,然而,世事的無常同時加深了這群消防隊員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革命情感。見證此刻的旁觀者如我們,也漸漸開始留心經過身邊的救護車、消防車鳴笛聲,真正意識到,看似極具戲劇張力的情節,其實就是多數無名英雄的生活縮影與真實寫照。
⠀⠀⠀⠀⠀
回歸戲劇本身,《火神的眼淚》的巨大成功確實有其美化和冒險之處,明顯顯示主創團隊在戲劇表現方式上的權衡。先就劇情而論,「影以載道」的目的性於此更加強烈,每一場戲的首要重點幾乎都是為了傳遞特定教育意義,因此出場人物都有自己代表的社會角色符號,配合劇情需求,將合適的性格、背景放在剛剛好的位置,於該憤怒的時間點憤怒,該消沉的時間點消沉,該回憶的時間點回憶,以外在因素推動劇情轉折;到收尾兩集之前,幾乎完全捨棄從角色的內在情感進行鋪陳,導致敘事不夠流暢,取而代之的,是透過訴求直接的鏡頭語言,去加強觀眾跟人物之間的共鳴與連結。
⠀⠀⠀⠀⠀
因此可以說,雖然做足田調、所有元素皆取材自社會事件,但這部戲就像一個懶人包,刻意將種種刁民行徑、體制弊病截取出來,造成一種美中不足 ── 情節真實,卻不那麼寫實,角色鮮明,卻不那麼立體 ── 的感覺。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⠀⠀⠀⠀⠀
▍《火神的眼淚》,當戲劇成為社會的良心
 全文寫於 釀電影:https://bit.ly/3fNS7f5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Kristin| 東吳中文畢,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,著有《光影華爾滋》,喜愛透過觀影、閱讀探索人與人,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。 合作邀約| 寶旭姐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